Cre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7月15日日程
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感觉老天总是在不停地哭泣,我不禁怀疑天是不是破了。尽管老天还是很吝啬他的阳光,但我们团队依旧带着饱满的激情去迎接新的一天。早上10点多要对李晓红老师进行访谈,在这之前就听说李老师很严,所以我们早早地来到材料系会议室,生怕哪里做得不好,就惹的老师不开心。大家都小心翼翼地干着自己的事。
采访之前,我们又对我们系的研究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算是一个小插曲吧,调节一下紧张的心情。那些研究生都很热情,听完我们的介绍,他们都认真地填写问卷。当时我就感觉我们的实践活动还是很有意义的,大家并没有敷衍它,都很认真地对待他。我们有一种被肯定的感受,这使我们有了更大的动力与信心。
接下来就是采访李老师了,她是无损检测方面的权威,一个女老师有这样的成就,我们都很敬佩。这给我们女同学树立不少信心。她虽然很忙,但还是抽空和我们聊了聊。当我们的队友雷静稍稍做了一下团队介绍之后,老师就开始侃侃而谈了。
她刚开始就对我们的实践团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大力支持我们的实践活动。她生动地把当今盲目地转专业的现状比喻成《围城》,大家都像是在雾里看花,远处看事物,总觉得很美好,都想去争取,可真正得到之后,才发现并不是那样的完美。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梦想,认定一条路后,就不停地去奋斗,不要被外界给忽悠了,事在人为。接下来她也介绍了一些我们系的发展史,我们系的前身叫电厂金属专业,完全靠我们系的老师不断地奔波才申请来的,后来的焊接专业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最后她一再强调她的教学风格,她对我们这些同学都是在说真话,让我们有自己的想法,不要成为应试教育下的机器。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一句话:“我思故我在。”思考对我们学生来说是相当的重要,现在高校都很重视创新,可是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想法,哪来的创新与发明呢?最后有一点小小遗憾,就是未能和我们团队留影纪念,但是她对我们的影响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心里,她对我们的教导会一生受用。
一个上午就这样充实地度过了,下午从宿舍出来,惊喜地发现有几丝阳光从树缝中穿透到手掌心上,我露出了甜甜的笑容,终于天晴了,似乎也象征着我们的系会一个美好的未来,下午要采访我们系的元老级人物——张黔,有点小小期待,他是不是也像林咸成那样和蔼可亲呢?
三点钟我们开始了访谈,张老师首先用怎样帮助老年人穿针的事件向我们引出: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也有大学问。张老师也发表了自己对系发展的看法,系的发展有三大因素:学生的努力,老师的帮助与交流,社会大环境。之后老师还讲了一些他在莫斯科的进修经历。他说莫斯科的学生学习任务是很重的,早上七点就开始上课,下午一点也开始学习了。我们总在抱怨我们是多么多么辛苦,,可与别人相比,才知道自己如此目光短浅。
一个下午在轻松的气氛下不知不觉的度过了。
晚上我们又相约在我们的老地点六舍楼顶开始一天的资料整理,大家都很放松,就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帮助,相当的和谐。每天晚上的资料整理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希望我们的团队能一直这样开心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