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创新、创业

Cre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人才培养

创新教育大家谈之牛人之家4225

分类:院内新闻 作者:gaoqian 来源: 时间:2011-06-30 访问量:

创新教育大家谈之牛人之家4225

6月9日晚间,武汉的天气依旧不改其阴晴不定的习性,大雨倾盆,加以电闪雷鸣,校园里的道路上大有水漫金山之势。但即使这样,我们依旧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四舍102。

吸引着我们前来的是四舍225宿舍,这个宿舍里住着四个学生,他们同样来自机械五班。他们的姓名分别是吴灌伦、张秋华、叶晓滨、李羲轮。这四个人向我们演绎了一个传奇,在他们中,有三个人在上一年的考试中进入机械系年级前十名名。剩下的一个也不落人后,不仅成绩优异,还在学生工作上表现突出,成为我院分团委委员。除此之外,科研活动也是这个宿舍引人注意的原因之一。今晚,我们就将揭开这个牛人集聚的宿舍的神秘面纱,向大家展示他们的别样风采。

这里有学习达人(访吴灌伦,叶晓滨)

记者:我们早就听说你们这是一个文曲星高照的宿舍。吴灌伦,叶晓滨,李羲轮都进入了上一年机械系的前十名。其中,吴灌伦一举夺魁。那么,请问你们对学习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安排或者方法呢?我相信这其中一定有秘诀。

吴灌伦:谈到学习方法和安排,我把每一个学期基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刚开学的时间可以可以准备这学期要进行的比较重大的事情,比如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等,然后是基本课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最后就是复习备考阶段。

记者:我们都知道,大学生活里面吸引人的东西有很多,那么你们是怎样做到潜下心来学习的呢?我相信你们的建议肯定会对很多人有用。

叶晓滨:我在大一时也参加了一些社团活动,但是在进入大二后,我还是决定退隐江湖,潜心学习。至于说如何复习备考时,我从来没有在考试之前就狂补的经历,学习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我们只有从第一堂课就开始认真对待,才能把课程学好。毕竟学习并不是为了最终的考试。几乎为零的逃课率,就是最简单的秘籍。

这里有社团新锐(访张秋华)

记者:在你们宿舍,你是属于社团活动比较活跃的,那你对社团活动是持有什么想法?

张秋华:我觉得学习并不是大学的唯一意义,最重的是个人的成长,这不仅包括知识的积累,还有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的增强。所以我从进大学到现在一直都坚持做一些学生工作。在前不久闭幕的我院两代会上,我如愿当选分团委委员。这将是一个新的任务。

记者:有很多学生经常会就学习与社团之间的平衡而苦恼,这点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张秋华:至于说如何处理好学习与社团工作的冲突,我认为这其中其实并没有必然的冲突存在,因为社团活动有时也可以成为加大学习效率的动力。这其中也可以存在着一种良性循环,当然如何处理好这中间的关系如时间分配等确实需要一种智慧。

这里有科研干将(访李羲轮)

记者:据我所知你是你们宿舍最先接触科研的,你能告诉我们最开始的历程吗?

李羲轮:我觉得每个学生搞科研都是从基本的做起,包括自学一些必要的软件,查资料等。或许在最开始大家会对专业领域不是很了解,但是相信通过学习和尝试,我们终将会找到门路。

记者:你觉得当学生在搞科研的过程中,又该怎样去做才能真的学有所获并且取得一定成果呢?

李羲轮:我认为学生科研一般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敢做,敢于有新的想法,并突破专业知识不足的瓶颈。然后就是基础知识的储备,这只能关键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有热情。最后就是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不断坚持下去,这样才能最终学有所获。其实搞科研最重要的并不是最后的成果,而是你在进行的过程中学到的科学思维和分析方法,这些东西会帮助你进行更大的创新。

我们的采访一直进行到晚间近十一点,但是大家的兴致依然没有削减。尤其对于在我们这些大一的记者而言,这不仅是一次采访,也是一次难得的取经历程。很多时候,从别人的成功中,我们学到的不仅是他们的经历和可效仿的路径,更重要的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决心。 (编辑: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