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创新教育大家谈之机械专家肖华
我们院自来就有重视学生科研项目的优良传统,机器人大赛也是学生参加的几个重要的国家级赛事之一。在我们院,有一位肖华老师,他不仅负责机械专业的相关课程的教学,还常年指导我们院的机器人小组参加比赛,并且从不抱怨,兢兢业业。他不仅见证了我院学生在这项赛事上的辉煌时代,同样也经历了其低谷。
5月22日,久未下雨的江城武汉迎来了一场难得的酣畅淋漓的沐浴,连续数日的高温,终于有所缓解。上午九点起,雨依旧没有丝毫要停止的趋势,但这似乎并不影响记者在九教对肖老师的采访。九点一刻,肖老师准时到达事先约好的采访地点,记者随即抛出问题,展开采访。
记者:请问您觉得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处理好专业与科研的关系,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怎样让已有的知识在科研中派上用场?
肖老师:理论知识是基础,但是现在比较揪心的是整个jxf吉祥网手机在线的学习氛围并不是很适合工科的研究,“玩在武大”这句话已经流传多年。武大校园生活极其丰富,这让我们的学生越来越难以沉下心来搞科学。可是科学需要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和冷静的思考,我们的学生普遍有所欠缺。但是他们很聪明这毋庸置疑,而且他们确实有搞科学的潜力和能力。
记者:据我所了解,您在本科教学期间同时也担负着机器人小组的指导工作,请问您在这方面有什么感受吗?
肖老师:机器人大赛是我们学院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的一个赛事,它能很好地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并也能有效地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起来。在实际指导的过程,我也被组员们那种废寝忘食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正是他们的这种渴求探索的精神推动着他们前进。说是指导,更多的时候我也为他们不断冒出的奇思妙想所吸引,思索。
记者:您认为中国和外国的一流大学在创新教育方面存在哪些差异,中国的大学应该怎样进行创新以跟进?
肖老师:我们都知道,创新教育在中国还是一个新词,他提出的时间并不长,成果自然可想而知。可是中国高校的创新教育落后于国外的高校,并不单一是高校的责任。你也经历过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那种古板又原始的满堂灌教育方式并不适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事实上,一个孩子最佳的学习时间在中小学,这样一来,他们的创新力已经在那个时期被消磨殆尽。这样就把沉重的负担交给了大学。大学的使命,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能进行不同于中小学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要让他们搞科研。所以说中国的大学在创新教育方面,明显地低于国外的大学。至于说如何解决,这中间涉及的方面就更多了,任务也更艰巨。首先,中小学就要抓紧创新教育,其次,大学应该把科研纳入正规的教学范畴,而不再是某些学生兴趣活动。经常有学生和我说,我们的科研活动和他们的这个那个课冲突。如果科研成了一门课程,就不会有这些冲突。同时我们的学生也会受到更加系统的引导,获得更大的进步,取得更多的成绩。
记者:我们都知道,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那么在已有的条件下,您认为老师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创新?
肖老师:在这里我又要问一些问题了,现在的学校里,到底是老师改变了学生还是学生改变了老师呢?现在很多课都是由学生选。那么学生可能倾向于选些老师给份报告又容易过的课程,这就导致很多老师为了有学生选他的课而改变自己的给分策略。那么,是不是真的应该这么做呢?我要问当所有的学生都得了优后,我们还能不能找出其中的差距。很多世界一流名校都有规定,肯定有一部分后进的学生是不能毕业的,而且这个比例非常高。既然是一流大学,就完全应该用一流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至于说引导,我觉得每个老师都会有他不同的方法吧。那么首先,你要去激发他搞科研的兴趣,你要给他设定目标,你还要给他奖励,这些都是可以的。参加大赛也是可以的,但其理想的境界始终是把竞赛的当做一种娱乐,而不是目标。但我还是更加希望,科研能够成为我们的一项课程,而不是每年到了要组建各种科研小组时,老师到各处招兵买马。
采访一直进行到中午十一点左右,这中间,肖老师旁征博引,给记者讲了很多关于我院科研的背景和优势以及现状,记者感觉受益匪浅。
这里只是摘其刚要加以辑录,与大家共同分享。
肖华,副教授,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加工自动化专委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机械加工自动化学会理事;湖北省金工学会理事,多次指导学生在机器人大赛以及金工实习大赛中取得优秀名次。(记者:吴丽 审稿:杨林 编辑: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