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刘永强)转眼间在珞珈山上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扳扳手指发现不久自己便要离开武大这所全国最美丽的高校。留恋之际,想想还是将自己这四年的一些体悟写下来,以便为学弟学妹们留下一点点可以借鉴的东西。 大一的新同学们,进入大学来你们首先要学会的便是如何真正融入这个集体,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大学和高中无疑有很大区别,大学里班级同学不再一起上课、一起自习、一起吃饭,加上身边的同学来自天南海北,生活、作息习惯不尽相同,很多同学这时候便会对学校产生一种生疏感,总觉得自己融不进集体,缺乏归属感。这很正常。任何人到一个新环境总是会有一个适应过程,谁适应的更快,谁成功的机会就越大。首先我们必须能求同存异。试着去理解、体谅他人的生活作息习惯,在理解的同时适当改变自己,以便能达到一种比较和谐的状态,过于坚持自己原则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其次,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宿舍、班级肯定是你进入大学里的第一个圈子,把这个圈子经营好,你便有立足的地方;再之便是各种社团了。除了团学联,大学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协会,只要你有特长,你就可以找到一群跟你志趣相投的朋友,有了这群朋友你的课余生活便会十分的丰富有趣,你也会更快的找到归属感,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
再次,我希望同学们在前进的过程中找准方向。在起点的时候就要看清方向。首先彻底弄清楚自己专业的培养方案,知道如果想顺利毕业自己必须达到什么要求。看看要修够多少必修学分、选修学分,选修课又分为通识、非通识,专业选修、非专业选修,看看它们各自都有什么要求;其次,有意向拿奖学金、保研或者修双学位的同学刚开始一定要弄清楚它们各自的要求。比如奖学金,它要求的不只是成绩,而且还有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有些同学为了拿奖学金每天拼命学习,成绩可能非常优异,但是因为没有其他加分可能只能拿到乙等甚至丙等奖学金,反过来还埋怨规则不公平。规则是刚开始就定好的,它就是一个指挥棒,它指到哪里你就必须往哪里走,它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如果刚开始你忽略它而按照你想象中的方向走,最后吃亏的很可能就是你自己。不光是奖学金,保研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这里我还想说说学长的价值。之所以称之为学长,说明他们经验比你多。作为过来人他们的感悟也就弥足珍贵了。当大家在犹豫不定的时候不妨联系一些比较优秀的学长,让他们给自己出出意见,这样就能避免走弯路。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认识了不少本专业优秀的学长,在我成长的道理上他们给了我很多的意见、建议,我深受其惠,我希望后来的学弟学妹也能好好把握学长的价值,并充分利用。
第三点我说说学习、社会工作的事情。大家既然能来武大,说明每个人的底子都非常好,对考试也都非常适应了。所以如何学习这个话题我就不谈了。但是我想说的是,每年仍有百分之五的同学因为拖欠学分(大部分是因为挂科太多学分修不够)拿不到学位证;而且上学期我院大一全年级约有五六十人挂科。相对应的是有的宿舍同学各科基本都在九十分以上。其实大家只要想学好都是能学好的,关键是自己的态度问题。有些同学以为到了大学基本就可以放轻松了,其实不然。最为一名学生,最基本的任务仍然是学习。功利点讲,不管是奖学金、保研或者出国很大程度上不都是看成绩吗?肯定的讲,成绩好的同学总是不吃亏的。很多同学进入大学后还很想做家教。我的意见是:若不是家庭条件不好必须要做家教挣钱养活自己,我不建议大家做家教。大家每年付那么多学费上大学不是为了做家教,现在我们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大学里也有很多的资源等待大家去开发,如图书馆藏书、名师讲座等等。大家如果能开发一点点足够自己一生享用了,而且只要自己学习等其他方面弄好了,每年随便拿个高点的奖学金整体收入就比家教多多了。其次是关于社会工作的事情。进入大学很多同学都想加入学会生、团委或者社团联合会。首先我想更正一个说法:“高校学生会,某种意义上是我国官场体制内最糟糕做法复制”;“大学的团委和学生会,早已成为高校的藏污纳垢之地”。先是一名部委,直至最后做到主席团层面,我看到的是大家为了做好一个活动熬夜写策划,旷课到处找寻购置材料,而且很多时候自己垫的钱都不能顺利报销。办完活动部门聚餐几乎都是AA制,而且部长主席一般还会请自己部门人员吃顿饭,我是负责学生会外联部、秘书部的,学生会财务运作我一清二楚,根本不像网络上某些人说的“公款吃喝”等等。而且我大概统计过,院里团学联三方里的人大部分都拿了奖学金,一些佼佼者甚至连续几年拿到最高奖学金;而且各类竞赛获奖名单里总是会有团学联三方人员名单。一个优秀的人在各个方面应该都是优秀的。而且只要你想,在任何一个社团里好好做下去,你得到的远远比你受的苦多得多。比如如何协调学习工作关系,如何进行团队合作等等。很多人问过我如何处理好学习、工作的关系,一般我学习工作时间是八二开,每天十个小时,八个小时学习,两个小时搞学生工作,足够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及时孝顺自己的父母。任何时候都能行孝,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做到的并不多。最起码我们必须体恤自己的父母。有些人为了所谓的爱情和青春,大把的花着父母的血汗钱,只懂自己的快乐,不懂父母的辛酸,将所有时间投入爱情投入玩乐,却不舍得为亲情付出一分一秒。习惯了整天煲电话粥,可若不是没钱便不知给家里打电话。舍得对一个本素不相识的人一千遍一万遍的说我爱你,可不曾对生你养你的父母说过一次。有段话是这样的“你是大学生,家里因为有了你生活变得不平淡,父母再也没有了原来的清闲,你习惯了穿一身名牌,却不知父母从没买过贵的衣服,你舍得抽父亲都不曾抽过的好烟,吃母亲狠了几次心也没舍得做的好饭,你可以为自己的生日做一个奢侈的party,可又有谁记得父母是几月几号的生日,你不曾知道,父母一辈子也没有这般奢侈过。”我觉得作为大学生我们都该反思反思。
这里只是将自己四年来些许感悟稍加整理,希望对后来人真正有所帮助。
行文作者曾获国奖、宝钢教育基金专项等三十二项省、校、院级奖励;历任学生会部委、主席团成员并担任11级新生助理班主任;现保送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