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新闻中心讯(作者重工业组编辑关琳燕)2010年7月14日早上8点,低碳重工业组和低碳电力组共同踏上了去武汉钢铁集团的征程。今天的天气依旧是阴雨绵绵的,倒也为我们的旅程增添了一些凉爽的气息。今天我们实践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参观武钢博物馆,一个是去武钢集团采访。一天充实的行程就这样开始了。
早上10点,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坐落于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的武钢博物馆。志愿者们热情的接待了我们,通过了解我们得知志愿者们是来自武汉科技大学的学生,和我们一样正在开展暑期活动。武钢博物馆是中国首家钢铁博物馆,也是武汉首家企业创办集展示、科普教育和接待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展厅共分为3层,第一层主要是介绍武钢的历史。武钢创办于1958年,最早的起源是1893年9月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武钢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资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这里我看到了古代的司母戊鼎、编钟、青铜器、以及钢铁原料铁矿石。我还看到了C620-1型卧式车床和被职工们亲切地称为“老黄牛”的B665型牛头刨床,这两样机器为武钢的生产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二楼展厅里,我们看到了武钢的成果与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的钢结构上35%的钢材都来自于武钢,国家大剧院、好几座长江大桥上都有武钢的成果。就连我们平常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小轿车上都有武钢的钢材,我们更能感受到钢铁的博大、凝重与神奇了。 最后,我们在三楼展厅里看到了钢铁怎样炼成的。武钢博物馆展示了五千年的冶金史,三千年的城矿冶史,一百年的钢铁工业史,五十年的企业发展。这里陈列了珍贵的见证性文物和展品,是高速发展的人类文明、是大工业建设的生动展示和恒久记忆……参观结束后,我们向相关的工作人员发放了关于“低碳生活”的调查问卷。最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武钢博物馆的参观之行圆满结束。
随后,我们来到武钢集团的团委进行相关的采访工作。武钢大楼十分的宏伟,黑灰色的幕墙使之更具钢铁气息,江城烟雨中的武钢大楼更显出一分威严。进入集团内部,大家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各项工作,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内涵。武钢团委的王涛主任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他作为武大的校友,也十分的支持我们的实践活动。接下来,我们就武钢集团对于低碳环保的宣传工作向王主任进行了一个简短的采访。王主任表示,作为世界500强和大型的央企,武钢也身体力行的进行着环保的各项工作。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武钢不仅要确保环保资金的投入到位,把环保工程作为全公司的一号工程来抓,认真实施“十一五”环保规划,而且要制定中长期规划,以高标准体现企业的义务和社会责任。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处于省会中心城区的特大型钢铁企业,武钢的环保治理面临内外双重压力。2006年,武钢与武汉市政府签下了减排“军令状”,在产能增长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五”末期减少10%。与此同时,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副总经理分管主抓、各部门和二级单位领导参加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完不成指标实行“一票否决”。武钢先后关闭了铁合金生产线、耐材公司6座竖窑、乌龙泉矿水泥厂和消石灰生产线等生产工序,年减少粉尘排放1000多吨。2005年,武钢投资约30亿元,对其分布在市区的8家下属钢铁生产企业整体搬迁,迁至新洲阳逻开发区等新区,彻底解决长期存在的噪音扰民及污染等问题。烧结分厂和自备电厂是武钢排放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武钢于2005年投资一个亿启动烟气脱硫项目,2007年投入运行,脱硫率90%以上,年减排3400吨。烧结分厂三烧车间烟气脱硫工程已正式启动,工程已于2009年竣工投运。武钢厂区废水主要通过北湖和工业港两大排口排放。2006年起,武钢自筹资金近4亿元建设北湖和工业港污水处理厂,将武钢外排废水处理后回用。曾经臭气难闻的污浊废水经处理后清澈透亮。通过对王主任的采访,我们看到了武钢对环保的管理和投入的步伐从未停止,这也是值得广大企业学习的。在最后,为了感谢武钢集团的大力支持,我们送上了代表武大的纪念品。今天的采访工作也圆满结束。
今天是我们外出实践的第三天,我们也深刻体会到了实践的辛苦。路途的奔波劳累,不断与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涉,还有旅途中间发生的意外状况。但这些都没有成为阻挡我们前进的障碍,因为“低碳在行动”,我们也在行动。相信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低碳”能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的城市环境也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