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中科院孙立贤研究员来我院访问并作学术报告
2012年5月18日,中国科学院“************”学者、“************”终期评估优秀奖获得者、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孙立贤研究员应邀来我院进行学术访问,并做了题为《新型储氢储能、燃料电池与传感器》的学术报告,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材料专业和能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关专业教师8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学术报告会由胡雪蛟副院长主持。报告会前,胡院长对孙立贤研究员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对孙立贤研究员的学术成就进行了简要介绍。报告会上,孙立贤研究员介绍了其研究组的最新研究动态、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其研究成果在能源材料、航天工业、建筑行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应用,如新型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低维催化剂催化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究情况,燃料电池、相变储能材料、热化学量热仪器等的研制与应用情况。报告会上,孙立贤研究员还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基本概况、机构设置、研究队伍及课题研究情况,以及近年来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会后,孙立贤研究员与到会师生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并热忱欢迎我院师生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进行交流访问、深造。
报告会前,巫世晶院长会见了孙教授,并就有关氢能研究、开发和利用等合作事宜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水质工程系曹顺安教授、谢学军教授和李正奉副教授参加了会见和交流。
附孙立贤研究员简介:
孙立贤,1994年获湖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俞汝勤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学者、“************”终期评估优秀奖获得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大连市优秀专家,大连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热化学研究组组长,辽宁省能源材料热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化学热力学协会理事与顾问,中国化学会化学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杂志《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Calorimetry》地区编辑、《The Journal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In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 Science》和《Recent Patents on Corrosion Science》编委。1995-2001先后留学德国、日本,获德国洪堡基金和日本AIST、STA和NEDO基金资助,任德国耶拿大学洪堡基金研究会员,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孙立贤教授长期从事能源材料、热化学与传感器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丰硕。以课题组长身份主持了国际IUPAC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新型高容量储氢材料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第三课题、国家863项目“多孔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储氢材料及其储氢器研究与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化学储贮氢功能材料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中科院国家航天集团项目等。
作为研究组长和主要研究人员,将“相变储能材料”应用于重要电子器件热控制领域,解决了其散热难题,制定了“四号驻退液规范”,研制了“精密自动绝热量热仪”,获辽宁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撰写的论文被SCI收录240余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
运用热化学研究了大量新型材料的热力学性能,获得了极其重要的热力学数据;采用生物量热方法探讨了抗生素、金属有机材料对大肠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为药物筛选提供了简易可行办法;运用纳米技术和催化理论等创新性地研究了生物燃料电池、氢气传感器、葡萄糖传感器,为新型传感与生物燃料电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发表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的论文,在该刊物2008年引用排名第1。
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氢溢流催化剂改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室温以上储氢性能研究,撰写的论文于2009年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关于储氢合金的论文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关于制氢的研究论文2010年被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评为优秀论文。
新近发现MOF CAU-1具有优异的H2、CO2、甲醇吸附性能,撰写的论文作为杂志封面文章刊登在ENERGY & ENVIROMENTAL SCIENCE 2011年第4期上,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研制成功的、与燃料电池配套的铝基合金制氢新材料,申请了多项专利;开展的高能金属推进剂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
应日本材料协会邀请,MRS-J NEWS 2011年第3期专辑上介绍了孙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的工作。